社会新闻 2023-06-22 04:35:17

文 | 跃幕,作者 | bob

不能只让于冬“开炮”才能点醒行业。

似乎于冬成为了电影行业的“打更人”,总是通过所谓的“惊人语录”来点破行业真相。2014年,于冬同样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,喊出了“未来电影公司都是为BAT打工”语惊四座。

但当时,“伪命题”、“野蛮人”迅速反驳着于冬的“预言”。但仅仅四年时间,互联网影企就已经彻底改变了电影行业的“基础设施”,不仅仅是购票的互联网化、互联网宣发的出现以及互联网影企对于人才和公司的投资,都预示着整个产业发生的巨大变革。

在这个背后的根本,实际上是电影行业的傲慢。无论是带着什么样的“有色眼镜”,都本能的排斥互联网,但实际上文娱消费在改变、整个大环境互联网化在升级、甚至热钱潮向在变化。

将近10年后,于冬一句平平无奇的“对电影真正的冲击是剧集的崛起”再度引发了热议。在所谓的“鄙视链”当中电影似乎天生比电视剧高贵。但实际上,在过去三年电视剧远比电影“失血”少的多,而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,剧集对于电影冲击的趋势基本上是无法阻挡的。

如果于冬的每一次“预言”都变成每一则“寓言”,那么电影行业“后知后觉”固守自己的游戏规则就会让自己更加边缘。

剧集崛起是必然趋势

必须重新审视剧集制作的整体水准。

电影行业一直喜欢将“产业化”称为2.0时代,但所谓2.0时代也仅仅是个别公司标榜自己的口号。实际上,剧集行业才是已经真正进入到了2.0时代,这意味着剧集崛起是必然趋势。

首先,剧集内容本身有天然的内容优势,一旦制作水准得到明显提升就会吸引观众注意力。就目前的国内影视剧行业来说,优质的剧集内容早就不再局限于所谓的“上星剧”,长视频平台自制的精品剧这两年频频成为爆款。而精品剧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,在于大大提升了剧集内容的制作水准,采用了更加电影化的制作。

此前,陈可辛宣布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。其中就谈到了流媒体行业发生了改变,可以用十几个小时的篇幅讲故事,而电影还局限于90分钟到150分钟的片场。所以短剧成为了陈可辛“下一步”的重要支点。

爱奇艺2020年开始推出的迷雾剧场,定位就是对标美剧的精品化内容。几乎每一年都诞生出了“爆款”,从最开始2020年《隐秘的角落》到今年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在获得关注度的同时获得了高评分。

这背后的原因,一方面是流媒体平台更加精准的剧集定位自制,另一方面在于电影人以及电影公司的涌入。

张艺谋曾劝诫章子怡爱惜自己的羽毛,而刘浩存、周冬雨这一代“谋女郎”,张艺谋亲自承认了时代的变化。电影演员涌入精品短剧必然迅速让剧集内容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,而冯小刚、王小帅、张大磊等电影导演同样进入到了这一赛道。

整个剧集行业的“升维”,自然能够换来制作水准的提升。

其次,流媒体的出现让内容边界模糊化,尤其是对于终端的“解放”恰逢了时代需求。相比院线电影“定时定点定片”的固定弊端,剧集内容更能符合碎片化时代用户的便捷需求。

过去三年,电视剧是“幸存者”

过去三年,电视剧显然是“幸存者”。

在今年的上影节,于冬表示,“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去跟长剧集比?今年爱奇艺一季度、二季度都实现了盈利,爱奇艺亏了13年都赚钱了,这就是剧集带来的效应。”

过去三年对于整个文娱行业来说,的确是非常致命的打击。但是对于影视剧来说,却迎来了利好。一是内容成本下降,二是优质人才涌现。三是长时间“居家”给剧集提供了空间。

对于长视频平台,一直以来难以盈利的关键在于内容竞争导致成本一直在无限推升。正是在过去三年时间,三大平台开始降本增效,无论出于哪种目的,一度让CEO感慨“盈利无望”的长视频平台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

财报显示,2022年爱奇艺实现营收290亿元,并获得了22亿元的净利润。从中可以发现,内容贡献是能够盈利的关键。2022年《人间世》、《警察荣誉》、《苍兰诀》、《卿卿日常》等热门剧集,不仅仅为平台拉新了更多的付费会员,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广告收入的增加。再加上降本增效,对于内容成本的控制,这种盈利就是必然会出现的。

其次,过去三年长时间“居家”,传统的文娱消费和社交活动强制暂停。对于用户来说,“暂停”不意味着需求消失,居家阶段相比网络电影,爆款剧集频出显然更能填补大众诉求。

相比之下,电影行业则惨很多,一度成为了国家特困行业。同样是于冬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过去三年电影行业损失了将近1000亿票房。作为一个严重依赖院线票房回本的行业,损失的1000亿就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。

所以,上游无钱开机新作,下游影院限流关停,整个行业严重失血。而且这三年,内容严重的头部集中化,这就造成了供给侧的单一。过去三年,长达一年半影院关关停停,让用户的观影习惯被彻底打乱。所以供给单一,需求习惯被破坏,电影行业在市场逻辑上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。

电影和电视剧竞争,可能任重道远

现在的电影复苏势头,其实依然是特殊情况。

参加上影节论坛的时候,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“国产影片占优势地位的状况是在疫情期间取得的,基础并不牢固,我们的观众在逐渐流失,如果总观众数量和总票房都在降低,那么(国产片票房)比例上升没有太多实际意义,我们需要共同培养观众,用更好的电影产品来调动观众热情。”

2020年至2022年,国产片票房占比连续三年超过80%。进口片一度占到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一半,这并不是所谓的“好莱坞依赖综合症”,而是对于一个百亿美金的电影市场,不可能单靠本土影片维持持续增长。

换句话说,国产片票房占比提升,实际上夹杂着很多市场的无奈。今年,进口片在数量上有了明显提升,但是票房贡献上看上去并不乐观。长达三年的“空窗期”,让观众对于进口片的兴趣大幅减退。

但整个市场想要迅速恢复至600亿级别的票房规模,单靠国产片苦撑并不乐观,这也是让影视公司高管最为焦虑的原因。

于冬认为,以往正是因为英美剧的质量上乘,倒逼好莱坞电影往工业化与特效视觉方面升级换代。如今中国电影也处于这个阶段,但不同的是,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也许能让观众走入影院,但最终讲故事、塑造人物,才是电影长期的主题。

电影行业能够“醒悟”故事的重要性,的确对于整个行业的势头有一定的修复作用。但实际上国产片在这一点上并不算差,无论是所谓主旋律大片还是所谓新主流电影,这两年“爆款”都是因为故事和情绪获得了市场青睐。

对于进口片来说,讲故事、立人物并非其兴趣所在。目前,进口片无论是单片票房还是总体票房占比都已经有了明显的式微,但进口片“轻视”叙事的长期趋势并不会因为中国市场票房滑坡而有所调整。这就造成了从中短期的角度,进口片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复苏贡献可能不会太大。

那么,决定整个市场复苏节奏的压力就持续增压在了国产片身上。

从市场终端的角度,目前观影人次和场均观影人次均处于较低水平。观众流失已经是整个行业最大的痛症。但是想要获取“增量观众”,单靠目前国产片的“自我醒悟”实际上非常难。而且爆款剧集以及其他文娱消费形式不断冲击下,电影的被动局面很难被彻底改变。

电影行业本质上处于一个“再创业”阶段,可是一句“剧集崛起冲击电影”依然能够让整个行业不少人感到吃惊,说明电影行业实际上并不没有醒。

 
打赏